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icon

湟水河畔


湟 水 河 畔


逯向军


编者按: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省委、省政府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权威媒体,本报一直关注龙头企业,多年来对各行各业典型的龙头企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采访报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读文本,受到经济学家的赞许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008年中央10号文件的出台深入人心,它是我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今刊发《湟水河畔》就是以点带面,充分展示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农林产业重组、集团化发展风采的同时,再次理性盘点它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出生那天起,血液里就流淌着父母给我遗传的黄土基因,我做梦都想在这片黄土地上实现农林产品的增值,我最大的心愿是在湟水河畔完成农林产业的整合。——岳建武

大事记

1999年8月,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兰州市生态林业实验总场、岳建武三方在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投资协议;

2000年6月,兰州陇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红古项目建成并开始运营;

2001年7月,高原夏菜品牌叫响我国东南沿海;

2002年5月,岳建武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金塔上与吴仁宝第二次握手;

2003年5月,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2004年11月,岳建武去日本进行农林高科技项目考察,记述其创业经历的报告文学《苍凉之旅》被国内许多报刊连载,并入选当年向国庆献礼的大型图书《共和国骄子》,兰州陇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5年10月,高原夏菜优质种苗工厂化繁育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

2006年6月,陇海园艺品牌在国内形成很好的美誉度;

2007年8月,工厂化种苗繁育项目二期工程奠基动工;

2008年7月,兰州陇海绿色产业集团诞生。

引 言

在大自然面前,一条河的走势就是绿色生命延伸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下,一条河的生机足以孕育出巨大的商机。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是沟通甘青两省经济的一条命脉河。

每当春夏之际,湟水河上游冰雪消融,在春潮的滋润下,湟水河畔就成了兰州独具特色的小江南。

这是一方投资发展的热土,便捷的交通吸引了有志者的目光。

蜿蜒的铁路穿境而过,这是陇海大动脉的枢纽段,来往的火车使这里带足了滚滚的商潮。109国道和高速公路依水延伸,舒缓地拉开了这里沧海桑田变化的序幕。

春天是万物竞相生长的契机。

十年树木靠的是阳光雨露的恩泽和肥沃土壤的植培。良好的环境造就了自然的欣欣向荣。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九年来,血液里流淌着黄土基因的陇海人以农为业,以林为根,以人为本谋大事,在湟水河畔用团队的智慧和科学的杠杆撬动了无限的商机,使这片厚重的土地获得了新生。

2000—2002年:以农为业

时间是梦想的集装箱。

梦想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词汇,它是缔造奇迹的智慧资本。

梦想是破解现实的密码。对试图有所作为的人而言,梦想就是远方的地平线,在曙光的辉映下,挑战始终无法抵达的风景。

这是召引人奋进的方向,也是衡量人远见的图腾。

这就是梦想的魅力。

梦想无疆,在这条崎岖平坦的征途上,逐梦者前行的脚印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0年,被业内誉为“制冷专家”的岳建武不但在制冷行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心系黄土地。这一年,作为农民儿子的他决定以工哺农。他与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合资组建的兰州陇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红古项目在世纪交替之时开工建设了。

2000年6月,在辛苦的搏击中,陇海大厦、陇海宾馆、职工宿舍楼、3000吨恒温保鲜库和500KVA变电室等提前竣工,一期工程只用了8个月时间,被业内人士称为“红古的深圳速度”。

2001年6月,陇海开始营运,当年累计向东南沿海城市运销保鲜蔬菜30000吨,使红古的蔬菜保持高价及时销出,部分蔬菜还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当年春节前后,岳建武肩负着陇沪两省、市政府的重托三下东南沿海深入考察。

上海是我国早期开放、商贾云集、高速发展的贸易城市,打开这里,无疑将打开奔腾不息的商潮门户。在上海,岳建武按陇沪两省、市政府在兰洽会上确立的供销协议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在杭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开通了十余个“档口”,累计签订了30000吨保鲜蔬菜供销合同,合同额近一个多亿,首次实现了兰州高原夏菜在东南沿海的冠名销售,打响了陇海在南方的知名度。为此,上海卫视把这一生活消费现象称之为“陇菜时代”。

黄土变成金,蔬菜立头功。

多年来,我省以粗加工矿产资源来赚钱,如白银的铜、锌,金川的镍,但兰州高原夏菜却以精品亮相,这是西部经济在市场调控之下我省农业领域形成的一大商业奇迹。

自从有了陇海等龙头企业的拉动,菜贱伤农成为历史,老百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然而,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种植结构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农民亩效益翻番,使北菜南销产品均衡供应,使保鲜蔬菜品质稳定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凭着多年对该行业的熟悉,岳建武认为只有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才能实现胸中的目标。

这是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认识。

2002年5月,岳建武登上了江苏省江阴98米高的“华西金塔”。

这是他和吴仁宝的第二次握手。

四年前,他就在这里向吴老阐述了作为一名西部民营企业家如何依靠科技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想法,也聆听了吴老的教诲,更加坚定了他在西部打造“华西村”的远大抱负。年龄的差距因同一个梦想得到了整合,共同的追求使两颗沉淀泥土的心共鸣了。四年后,当他重新站在这片经历了沧桑巨变的热土上时,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眼前这位老人的精神激励着他开拓创新。

他向吴老谈了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的具体设想,吴老听后很欣慰但也很吃惊,这也是吴老为未来华西村定的宏伟模式。

作为“天下第一村”,吴老欲将华西村打造成为江南农林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样板,一个更具现代规模的田园旅游中心。

这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从江阴归来,岳建武脑海中一个全新而富有挑战的设想慢慢成熟了。

他想在湟水河畔打造兰州城郊农业的旗舰。

这是智者以农为业的远见。

2003—2005年:以林为根

时间是意志的助推器。

意志是一个刚性十足的词汇,它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内核。

抉择就是体现勇者意志的砺石。

缘起于湟水河畔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抉择为企业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这就是意志的能量。

意志无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发展战略的转型是提升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宝。

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市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破土动工。

种苗繁育项目是西部地区的重大高科技项目,培育具有性状优良、抗逆性好及产量高的农林产业新品种。在相对高寒的地区发展种苗繁育前景非常广阔,在湟水河畔发展农林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与带动优势。

本着高起点建设、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的思路,种苗繁育项目在万众瞩目中拔地而起,现拥有现代化温室五座,装播车间、组培试验楼、10吨锅炉房一座、日产3000吨水处理厂一座、5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引进芬兰装播、扦插、填盆生产线各一条,装配年产500万瓶组培生产设施一套,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良好,种苗繁育技术属西北领先,国内一流。

2004年8月,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在详细了解种苗繁育项目后,十分高兴地评价说,从科技含量到设施的先进性方面,我坚信,西部地区的生物育种和农林高科技产业会在湟水河畔起航。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立志扎根湟水河畔的奋进者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以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结构,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以产业带动周边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种苗繁育项目在提高农林产业科技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较强的先导示范和孵化带动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林产业发展,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改善和美化了地方环境。同时实力也日益壮大,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的良好形势,一跃成为我省农林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陇海花卉除供应西北市场外,还远销到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高新农林产业项目。

陇海园艺品牌在国内花卉界已有很好的美誉度。

种苗繁育项目是一个深度开发的产业。应该说,传统农林是现代农林技术的一个载体,用现代技术来嫁接和改造它,潜力非常巨大。这正是陇海人致力于高科技产业链研发的初衷和动力,这也于各级领导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

这是创新者独到的眼光和智慧所在。

2005年4月,江阴市华西村举行都市农业建设规划论证会,会议确定华西这个闻名全国的“农业样板”将逐步成为世人瞩目的华西现代农林示范园,规划面积12000亩,形成高效、生态、观光农林产业三大基地。

华西村打造农林结合的现代发展模式令志同者振奋。

道合的潜力开始聚集,黄土地上孕育的农林产业能量正在湟水河畔和谐地释放。

这是勇者以林为根的抱负。

2006—2008年:以人为本

时间是情感的粘合剂。

情感是一个温暖柔和的词汇,它是酝酿宽厚仁爱的酵母。

情感是责任的代名词。

商业社会流通的是货币,维系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沟通稀缺资源,传播先进理念,贵在创造一个人文的环境,在此过程中,责任是始终断不了的链条。

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情感无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是情感的滋润才使社会充满了温馨和谐。

2006年5月,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济迪恩·奥伦考察了湟水河畔的种苗繁育项目。

以色列的水资源极其匮乏,但通过技术的研发,其设施农业实现了高速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欧洲厨房”。

济迪恩·奥伦被誉为“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第一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教授对湟水河畔的科技创新充满了期望。

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本,这样的土地不会产生奇迹,但科技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

依托高科技的支撑,湟水河畔演绎了以色列的技术革命。

为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发挥已形成的管理、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团队优势,做大做强种苗繁育和花卉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种苗繁育二期工程的启动已势在必行。

2007年8月18日,在五彩气球的映衬下,种苗繁育二期工程正式奠基动工,其规模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了翻一番。

生物育种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生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在湟水河畔,农林生物育种目前已有了突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决策,高效整合股东品牌及社会资源,运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依托农林产业优势,实现品牌统一的跨越式发展,从战略高度将农林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战略,强调其要选择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主导产业强强联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凸现城郊区域经济综合优势。

2008年7月,兰州陇海绿色产业集团诞生。

陇海铁路是一条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城市的铁路干线。

陇海铁路如一条匍匐的巨龙承载着物流,拉动了流经城市的经济。

在陇原大地上,陇海是连海经济开发区的特称,作为省级开发区,连海经济带推动了我省农林齐驱并进的发展,也形成了可喜的合围模式。

陇海集团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林,用现代科技改造农林,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林,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林,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林,以人为本,心系湟水河畔,必将成为兰州城郊农林的一张名片。

湟水河畔的陇海人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先导,使生态农林协同发展,巩固和提升了现有农林产业,有效地拓展了营销渠道,不但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而且在农林行业领先发展了农林新技术和推动了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有效地避开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在视察陇海集团后深情地说,陇海品牌始终要突出特色化发展,形成在农林产业链中的整体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其辐射与带动功能,提升已有产业规模和科技水平,将陇海品牌做成我省农林产业的一大亮点。

立于一方水土,陇海人并不满足眼前的现状,而是想得更远。

本着以人为本,造福百姓的理念,陇海人在湟水河畔谋划打造休闲观光农林。

休闲观光农林是现代农林多功能性的体现,是一个新型产业,它以农林为基础,以城市游客为目标,以休闲观光为目的,将农林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城市市民在乡村可得到旅游休闲的身心享受,周边农民能得到切实的经济实惠,同时还保护了环境,既加快了城乡融合,又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把农民从传统繁重的劳苦中解脱出来,可谓一举多得。

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指出,资源整合与产业重组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的有效措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好,进一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站在新的起点上,陇海人欲打造低硝酸盐无公害蔬菜新品种繁育产业化及生物快繁技术服务平台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更好地提升项目的含金量,实现在黄土地上农林产品增值的梦想。

铺资源优势路,筑产业致富桥。

陇海人致力打造农林高科技产业项目,为破解“三农”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这是陇海人以人为本的抱负。

手记

湟水河畔气候温和,地势平坦,绿树成荫。

这是老天爷赐给陇海人的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智慧的陇海人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付出,付出使这里呈现出无穷的活力。

活力,源自项目的带动。

正是农林高技术项目的带动,才使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里犹如一颗镶嵌在湟水河畔的绿色宝石,让人感受到了时代的快速发展,感知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伟大。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湟水河畔是标准化的种苗繁育基地、设施及生态农林产业基地,将是兰州城郊农林最有田园风光的新看点。

兰州陇海绿色产业集团的诞生,标志着农林这一可再生资源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整合,使其在农林两大产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它充分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将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个整合典范。

这是陇海人以人为本的成功实践。

作者简介

逯向军:笔名雁翎,作家。著有反映都市类报社女记者生活的长篇小说《护垫》和揭示房地产企业内讧的长篇小说《爱也无妨》;长篇纪实文学《皇天后土》即将出版。已在《飞天》、《芒种》、《山花》、《海燕》、《延河》等纯文学杂志发表了《荒山》、《无约之恋》、《荞香》、《先进》、《枸棘》、《等待开园》等中短篇小说。多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2003年创办“雁翎工作室”,采写了大量有阅读价值的新闻人物。其报告文学《苍凉之旅》被国内许多报刊连载并入选2004年国庆献礼大型图书《共和国骄子》。2006年参与策划了甘肃省第一档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直面》。主编甘肃省新闻出版局2008年重点读物《百姓英雄》及《立体的盘点——甘肃地产十年》。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采写的报告文学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楼宇下的博客》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华为的春天》

万科集团总裁王石《巅峰上的行者》

华富集团总裁陈启建《将革命进行到底》、《触摸诚意的细节》

天庆集团总裁韩庆《数字知道答案》、《用建筑成就梦想》

兰州实创园区开发公司总经理黄兆斌《用现代诠释未来》

兰雅集团董事长宋艾芳《风景深处的心灯》

长业集团董事长代积文《仰首之梦》

玛雅集团董事长庄庭祯《用执着成就背景》、《城市作证》

正茂集团董事长韩文朝《大河绝恋》

甘房网首席执行总裁马忠林《网事并不如烟》

陇海集团董事长岳建武《苍凉之旅》、《风雨十二年》、《世纪对话》、《湟水河畔》等。

原文刊登在2008.08.06甘肃经济日报

扫一扫关注我们
  • 130-130
  • 无广告
  • 无广告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陇海集团 备案号:陇ICP备09001352号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058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058号